一次延安行 兩種領袖才
承蒙新世界中國實業專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暨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紀文鳳小姐的穿針引線,筆者與一眾中文大學MBA校友及友好,在本月上旬有幸前往中國延安幹部學院,親身體會和學習開創新中國的一段重要歷史。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1935至1948年),是該黨由弱變強,轉敗為勝的關鍵時期。所以,延安是共和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革命聖地。
得民心 得天下
在延安的學習內容既豐富又充實。除了課堂講授外,筆者還到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等地方作現場體驗。在兩天的學習裏獲益良多,明白到為何共產黨終能統領神州,而國民黨卻要敗走台灣。此外,筆者對毛澤東和共產黨也有了更客觀和更深入的認識。
「得民心,得天下」乃古往今來之金科玉律。透過在延安所觀看到的大量歷史文獻、圖片和遺址,發現毛澤東和他的革命同志真真正正是活在群眾之中;他們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與民共苦,為民請命。革命的理想純潔而崇高,是一股龐大的動力去支持各項事工之開展。觀乎毛澤東、張聞天、任弼時、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在延安的簡樸生活,又確實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絕非光喊口號。相反,當年國民黨的領導團隊卻高高在上,生活糜爛,脫離群眾,又怎能贏得民心,奪取江山呢?
毛澤東是一位傑出的政治領袖,因為他深諳群眾就是力量的道理。在延安時期的生活,毛澤東與老百姓同甘共苦,他倡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亦以張思德的犧牲來闡釋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植根於老百姓的權力固若金湯,牢不可破。因此,毛澤東在政治工作上便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這種放下身段的領袖風範,最適用於非牟利的團體和機構,例如政黨、工會、大學等。由於這些組織不是以金錢掛帥,不能以賺取利潤的多寡去衡量領袖之成敗。故此,領袖必須富有親和力,使到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方可鞏固其領導地位。
今次延安之旅,全靠賴紀文鳳小姐這位「中國通」鋪橋搭路,打通人事脈絡,筆者與眾友人方能成行。湊巧地,在延安課程完結當天,又遇上難得的清明節黃帝陵祭祖大典。叨了紀小姐的光,我們得到陝西省政府的熱情款待,從延安幹部學院驅車前赴黃帝陵的路途上都獲警車開路護航。清明節晚上更蒙陝西省常務副省長趙正永於西安設宴共聚。
分享資源 領袖本色
紀小姐樂於分享資源的個性,是作為傑出領袖的要素之一。領袖們常常日理萬機,公務繁忙。雖然要事事親力親為,但也要懂得恰當地分工合作,建立高效率的行動團隊。在分配工作上,領袖不能只下達命令而欠缺相關的支援和配套。優秀的領袖,在確立工作目標和方向後,還會替受命的團隊爭取或提供資源,去有效地完成任務。
由於在組織架構上的地位,領袖可憑藉內部所授之權力和外部所賦於之認受性,更便捷地爭取資源。不受歡迎的領袖,卻往往只懂下達口諭,而忽略為下屬配置資源的責任。俗語有云,「講,則天下無敵;做,卻有心無力」,道破了命令與資源相互連結的重要性。